文/閆琴雯 圖/楊藝鍇
黑衣白扣的舞者,頭戴黑幞帽,左右兩側綴有野雉翎,帽兩邊以紅色紙花裝飾,袖口和褲腳扎成燈籠狀,舞者一起勢,袖子和褲子被風灌滿,折扇樣的紙扎花一開一合,一種奇異的粗獷美沖擊視覺,老一輩武威人稱其為“黑旋風”。這是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攻鼓子的表演現場。來自武威職業學院的學生們從長輩手里接過了“傳承”這桿大旗,這項歷經千年歲月的攻鼓子年輕了起來。
涼州攻鼓子開場氣勢十足,視覺沖擊力極強。楊藝鍇 攝
在這支年輕的攻鼓子隊伍里,今年63歲的楊門元格外引人注目,他雖沒有穿戴服飾,但在學生們的鼓聲響起的時候,楊門元的眼神也緊緊焊在學生身上,學生們打得酣暢,楊門元難抑激動,自己也踩著鼓點,引導著學生的步子,一起一落。
相傳大明一代,涼州楊氏以武將身份鎮守涼州乃至甘肅,其出征討伐之時,定然伴有攻鼓子助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帶有家族性質的“鼓舞”,也就是楊家攻鼓子。
楊門元在祖輩們的教導和影響下,從小就對攻鼓子耳濡目染,極為熱愛家鄉的這一傳統民俗。十幾歲鬧社火,二十幾歲繼承了這門手藝,與攻鼓子的緣分牽扯了他一生。攻鼓子表演所要求的“手到、眼到、神到”等精髓已扎根在他的腦海中,鼓一旦背到身上,節奏就開始在血脈里敲動。
演出之前演員在上妝,其面部妝容主要在于眉毛和眼妝,以夸張的妝面突出“英武”的氣質。楊藝鍇 攝
“弓步要有弓步的姿勢和氣勢,眼神也要和步子連貫?!睂W生簇擁著楊門元,他自己喊著節奏,鼓點嘹亮、步伐輕盈,年齡并沒有給他的動作沾染上一點疲沓之感。學生說,六十多歲的爺爺精氣神可以和他們媲美。
“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塌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這是祖先留下的四句口訣,世世代代傳承,到了現在,依舊是歷久彌新的心法秘籍,楊門元的精氣神也來自于此。
在攻鼓子老藝人當中,流傳著一個說法。古時候,苗莊王率領的一支軍隊因戰斗節節失利,兵困馬乏而被圍困于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敵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有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舞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鼓聲一起,破敵萬千之感撲面而來,鼓點鏗鏘,舞步大開大合極其有氣勢,伴隨著鼓點,藝人吼聲震天。
“不同于其他的鼓舞,攻鼓子最重要的就是氣勢,有一聲喝退敵兵十萬的氣勢最好不過?!睏铋T元說。
“攻鼓子在隊伍人數上講究雙數,二人搭配完成一些動作更加有美感和韻律?!蓖瑸楣ス淖觽鞒腥说臈钊f平介紹,攻鼓子服飾現在的主色——黑白紅,其實經歷了改良的過程,不同于以往,帽子兩側由原來的綴白扇花更迭為紅色,也摒棄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思想,女子也可以化上演出妝,穿起行頭,在舞臺上隨著鼓點舞動得酣暢淋漓,同時,演出的場合也發生了變化。楊萬平說,攻鼓子的作用從以往的祭祀或者鼓舞士氣,演變成了武威慶?;顒又休x煌盛大的開場表演,這些變化給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下去的更多可能。
涼州攻鼓子表演一般是兩人一對,表演者動作剛勁有力,步伐沉穩矯健,將古代西北武士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楊藝鍇 攝
楊門元與他的同伴們,至今仍然為了這項藝術奔走著,只要是與攻鼓子相關,他的興致總能讓他看上去精神煥發。楊門元牽頭成立了“涼州攻鼓子藝術協會”,積極促成攻鼓子的保護和傳承。2008年“涼州攻鼓子”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翌年楊門元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涼州攻鼓子”國家級傳承人稱號。
攻鼓子的發展狀況一日好過一日,已逾花甲之年的楊門元也緊跟著時代,不僅在改革“攻鼓子”隊伍時,力排眾議選擇優秀的女隊員加入并登臺,還在排練中加入很多現代的舞蹈元素,讓傳統的鼓舞更具觀賞性?,F在,閑不住的楊門元,又把眼神投到了年輕人都喜歡的短視頻平臺上,希望把網絡和攻鼓子結合起來,讓攻鼓子再火一把,為更多人所認識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