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在《禪宗與道家》中指出:“黃帝曾經拜過七十二個老師,遍學各種學問,最后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
《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黃帝叩見廣成子問:“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頗為賞識,于是“蹶然而起”,面授機宜:“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牢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弊詈?,廣成子總結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边@一記載是黃帝問道的核心內容,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被譽為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由此衍生發展的道源養生文化,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這些對于現代人的心理問題是一劑非常好的良藥。
1.戒驕戒躁,去除心塵
廣成子答曰黃帝:“爾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廣成子告訴黃帝,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戒驕戒躁,去除心塵。黃帝也由此悟到自己一則是由于不明至道而驕狂,二則是由于心塵無明而孤陋寡聞。于是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再次登山,執弟子禮虛心請教。
這里所說的戒驕戒躁,去除心塵,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擺正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的身份。所以,這是我們要修行的第一道關,就是靜心之道,消減自己內心的欲望,拔除欲望之塵,這可以說是修煉“內功”,是通往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就如《道德經》里講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2.持守虛靜,棄絕外擾
黃帝退而閑居三月,復往見之。廣成子方北首而臥,黃帝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之道。廣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問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而形,無搖而精,乃可長生?!?/p>
這段所說的就是“不以物役,無為而治”的心態。就是說我們做事要先把人做好,把過多的欲望和過高的期望放下,恢復一個寧靜自然的狀態,不被外界的一切所干擾,心靜神清,看似無視無聽,什么也沒想,什么也沒做,但精神集中,這樣時間長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不但身體不會衰老,精神也不會疲憊。
要使自己身心健康,一定要學會持守虛靜,棄絕外擾。要能抵得了誘惑,守得住寂寞,這樣才能慢慢地聽見內心的聲音,學會內觀、內視,才能守元抱一。
3.慎內閉外,以處其和
我們再接著看:“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凈必清,無勞而形。慎內閉外,多知為敗,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弊龅絻刃那屐o,不被外界環境所擾亂。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這句是說我們要學會“制情節欲”,就是控制我們的感情,節制我們的欲望。長壽之道在于惜福惜命,要慎內閉外,謹慎自己內在的思想,去除妄念,雜念;排除外在的紛爭、干擾,不為外物而轉動。保持簡單、清靜、無為的狀態,而不要去學太多的知識,擁有太多的思想,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無謂的消耗生命。
4.清靜無為,返璞歸真
崆峒山是以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而聞名的,廣成子是莊子所述的有高度哲理修養的哲人。廣成子之名,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意喻“專一進取而不旁騖,獲得廣而大才成功”。
智慧的廣成子他要修道為什么選擇“崆峒山”,這個山為什么要叫崆峒山,它有什么深意呢?
在數千年文化衍進、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崆峒文化在中原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扮演著重要角色。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本是一個氏族部落民族語言的音譯。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崆峒,又名“空同”,包含了道家“大無”而空,大同而和的境界。崆峒道源文化的主要依據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崆峒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更因其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和道源文化,而充滿了無盡的生氣與活力。
作者|劉雅娟
(微游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