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亂。
隴西正逢饑荒災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金城(今蘭州)縣令郝瑗招募一千多人,發放兵器盔甲討伐賊寇,任命校尉薛舉統轄。
但薛舉與其子薛仁杲,酒席之上發動兵變,并開倉放糧、招納饑民。隊伍實力大增,很快占領了今蘭州附近、青海東部、臨夏等大片地方。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薛舉在蘭州稱帝,之后派兒子薛仁杲進攻秦州(今天水)。攻占秦州后,薛舉遷都秦州,又派兵一路東征長安,意圖一統全國。
此時,太原太守李淵已占領了東部大部地區,長安也在其勢力范圍之內。大業十三年12月,從天水向東殺來的薛仁杲部隊,在今陜西鳳翔和李淵之子、秦王李世民相遇,此役薛仁杲戰敗。
公元618年5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唐”。
對薛舉而言,奪取關中秦川是最終取得天下的關鍵所在,而對唐王朝來說,消滅薛舉勢力,也是平定西土、統一全國的重要戰略。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初夏,薛舉率軍翻越隴山,7月雙方軍隊在涇州一線擺開陣勢,準備決一死戰。薛舉的軍隊駐扎在圻墌城(今涇川縣東),李世民率唐軍駐扎高墌城(今陜西長武縣北)。
戰役之處,薛軍來勢洶洶,士氣很旺,欲速戰速決,一舉擊敗唐軍。但李世民身經百戰,深知薛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此時迎戰,對己不利,若拖延時日,待其士氣消沉,糧草短缺,再尋時機,并能一舉擊潰,于是便防守待擊。
后來,李世民回長安治病,守將劉文靜、殷開山等將領,急于立功,和薛舉軍隊大戰一場,由于輕敵大敗而逃,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被俘,士兵傷亡慘重,劉文靜逃回長安被解職。
這時候,薛軍開始進攻寧州(今寧縣),準備乘勝拿下長安,但主帥薛舉卻得急病身亡。薛舉的兒子薛仁杲隨即在圻墌城即位。薛仁杲膂力過人,善于射箭,號稱“萬人敵”,軍事才能也優秀,但性格殘暴,喜好殺人。
“新皇”薛仁杲雄心勃勃,想取道涇州,直取長安。這時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大元帥,攻打薛軍。
李世民派秦州總管竇軌進攻薛仁杲,但被擊敗,薛仁杲趁勝率軍包圍了涇川城。涇州守將驃騎將軍劉感,在城里無糧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戰馬都殺了分食。城池幾次險破,多虧長平王李步良帶兵增援,涇州城才得以守住。
看到長平王李步良帶兵救援涇州,薛仁杲以部隊斷糧為幌子假意退兵。離開高墌城時,他讓城里留下的老百姓假裝投降。劉感帶兵接收高墌城卻被殺回的薛軍打得大敗,劉感也被俘。薛仁杲讓劉感去涇州城下喊話招降,劉感卻向城中大喊:“敵軍快沒糧了,秦王率領的大軍就要到了,你們努力守城?!毖θ赎桨褎⒏邢ドw以下埋在土里,騎馬箭射,劉感大罵至死。
到11月,李世民率軍把高墌城包圍,將領們紛紛求戰,李世民堅持圍而不打。雙方相持60天后,薛軍糧草將盡、軍心渙散,大將牟君才、梁胡郎先后率部投降。
通過降將得知薛仁杲的將士多有異心,李世民發覺時機成熟,命行軍總管梁實在淺水原(今長武縣新城北)擇有利地形扎營,引誘薛軍出戰。薛將宗羅睺幾次出戰,唐軍都退回營寨,堅守不出。反復數次,薛軍士氣更加低沉。
此時,李世民斷定決戰時機已到,讓大將龐玉領軍在淺水原列陣,宗羅睺率軍攻擊,就在龐玉難以抵擋之時,李世民從北邊率領兩千驃騎沖殺過來,薛軍大敗,被斬殺數千人,殘兵向西逃走。
李世民帶兵一直追到圻墌城下,李世民在涇河邊扎下營寨,把圻墌城包圍起來。薛仁杲手下驍將渾干等投降李世民,薛仁杲看到大勢不好,堅守不出。越來越多的唐軍趕到,將圻墌城圍得更加水泄不通。半夜里,士兵們紛紛出城投降,薛仁杲用盡各種方法也無力挽救敗局。11月8日,薛仁杲率1萬多名士兵出城投降,被押到長安斬首。
薛軍滅亡,顯示了年輕的李世民卓越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加快了唐王朝對全國統一的步伐,為唐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十八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到涇州巡視戰馬基地時,回想往事,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了《經破薛舉戰地》詩一首: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沉沙無故跡,滅灶有殘痕。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p>
李世民回憶崢嶸歲月,感慨滄桑變遷,抒發英雄情懷,雄才大略、文韜武略的帝王風范,在滄海橫流中更顯奪目耀眼的英雄本色。
參考資料:
1.李春茂《平涼古代史話》(1991年平涼師范等編?。?/p>
2.張懷群、趙曉春、魏海峰《涇川文化遺產錄》(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平涼文旅官方公眾號)